拓宽学生思维领域、培养学生思维创造力——有效课堂提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更新日期: 2014年5月4日 上午12:00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所追求的知识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那你远不能培养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也就是说要教会学生用两只眼读书,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一只眼看到纸的背后。(歌德)思维是一个人智力活动的高级阶段,是人们掌握知识、认识规律,提高能力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怎样才能看到纸的背后呢?靠的就是思维。心理学上讲,“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为问题能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首要途径。然而,自从有效课堂提问从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以来,很多教师却异化且夸大了有效课堂提问的功能,对以“问题”为中介的教学方式的实质内涵理解不透彻、错误理解了有效课堂提问的宗旨及核心,把它纯粹当作一种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手段,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正确认识有效课堂提问的内涵及实质,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对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情境式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以疑问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一是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设计提问。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创设生动的并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增强学生学好制图的信心。二是抓住知识的疑难点设计提问。通常,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为了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必须以情感为纽带,引起学生的共鸣,把学生带进作品描绘所蕴藏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去领悟,才能以情动情,引导学生,牵引学生走进作品中的情感世界,来正确理解课文,学好课文。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春》教学中可以这样导入:首先播放以“早春”为主题的影象片段(实景外拍,配以音乐和解说)——“屏幕上这一幅幅画面,是我们陶醉,使我们被这热情洋溢的诗情所感染。被这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天是美好的,当产生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出对生命充满无比热爱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逶迤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接着,打出《绿》、《荷塘月色》、《背影》的三幅画面,并进行解说——“瞧,一位采着《绿》、赏着《荷塘月色》、《匆匆》走来,又给我们留下《背影》的文学家踏着《春》来了,他是谁呢?”最后教师出示课题,将学生引进文本之中。这样,在导入情境的渲染下,学生与美丽的自然展开多感官的对话,从而初知初春景致,为课文的学习作作还铺垫。教学叙事散文《散步》一文时,我这样深情导入:“人们常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感动着我们所有的人。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无私的爱和不懈地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舒适。可是,等到他们变老了,两鬓开始变白,两眼逐渐浑浊,身体不再灵便,孱弱的双肩已担不起生活的重负,他们如同风中飘荡的落叶一样,预测不了明天的行程,如同即将熄灭的烛火,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做儿女的我们这时应该怎样做呢?今天学习了《散步》后,我们将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并同时获得一些启示。”在以上的导入中,教师适时地牵引住学生的心灵,有利于快速走进文本之中。因此,设计提问时,要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在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环环相扣设疑,诱导学生思维不断走向深入。

  发散式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目标地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一是抓住思维的发散点设计提问。课堂提问不能停留在“我问你答,一问一答”的浅层次上,其结果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重受挫。因此,课堂提问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思维的发散点,从一个目标出发,启发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全部信息,进行多角度分析,多方位论证,有意识、有目的地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使其思维处于积极开放的状态,让学生不断进入“柳暗花明”之境界。二是抓住知识的交叉点设计提问。思维的灵活性不仅体现在解题的思路上,教师若能在知识的交叉点上引导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大胆的设想或质疑,则思维的灵活性又得到了升华。例如,在讲《童年的朋友》时,设计的问题有说说作者为什么说外祖母是“我”“最知心”“最了角”“最珍贵”的人?说说外祖母是什么样的人?写人最好是写眼睛,课文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你能用几句话写出父亲或母亲(也可写其他人)对你进行教育时的眼神吗?看看文章是以什么角度来写的,有什么好处?发散性思维要求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它是为解决一个问题寻求多种思维方法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可以使其思维敏捷、思路开阔、思考周密、认识深刻。当然,民主自由、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不可少,因为传统的学习方式缺少横向交流,对学生成长不利;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可以增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探究式问题 所谓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概括起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拓展。具体说就是课堂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 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的语文教材为基本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设计问题、质疑问题、讨论感受、表达想法的机会,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如,在上完《一面》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探究作业:本文集中笔墨描写了鲁迅先生的外貌:头发根根“直竖”,胡须很“打眼”,如浓墨隶体“一”字,刻画出鲁迅顽强刚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和气质。他问我是否要买这本书后,“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这里的“父亲的抚摩”,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品质。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找出能表现出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种精神的事迹,并做成卡片,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把有特色的在“学习园地”处张贴。在当代人才的多种素质中,有决定意义的是能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高度应变的创新能力,而应变的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然后引导他们思考、实践,不断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且比其他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中职制图课堂教学中,也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培养学生勤思、善思、巧思、乐思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