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三春季会考阅卷体会 |
2007年1月,我参加了北京市高三年级数学会考阅卷工作。刚接到学校派下的任务时,我心里有些忐忑,深知这是个提高自己的机会,但又想到期末区里统考,还是放心不下我的学生,甚至在阅卷的时候心里都不踏实。但阅卷结束后,我认识到了紧张而丰富的6天阅卷工作,使我收获颇丰 。现就以下几点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阅卷使我对会考的评价标准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我们知道,考试是对学生一段时间学习成果的检验。每一种考试都有它的评价体系,不同的考试,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时空范围、评价类别不同,评价的结果也不同。而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如果能够更好地去了解这个评价体系,对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会有指导性的作用。就好比我们参加一个游戏,就要知道这个游戏规则一样,如果你能够把这个规则弄得很清楚,那么你就知道自己该怎么玩了,怎么能玩得好了。虽然,我们平时教学中专研会考大纲,以及会考试题,但我们平时更侧重的知识点的考核,而阅卷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些,我们更多的是关心于这个会考阅卷到底要求学生如何作答,如何书写,如何才能符合会考评卷标准。比如,我阅的解答题第一题,立体几何的第二问,是求二面角的平面角问题,那么在求角过程中,证明这个角是二面角是关键,如果只求不证,那么只给一半分值。因而,阅卷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能够让我们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很好的把握。虽然我没有带过会考,但通过这次阅卷,能使我在以后会考教学中做到心里有数,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该怎么做,这样的收获不是平时多做题,多专研大纲所能得到的。
二.阅卷使我对“分段得分”的评卷方法有了更深的了解
对于同一道题目,有的人理解得深,有的人理解得浅,有的人解决得多,有的人解决得少。为了区分这种情况,会考的阅卷评分办法是懂多少知识就给多少分。这种方法我们叫它“分段评分”,或者“踩点给分”——踩上知识点就得分,踩得多就多得分。
鉴于这一情况,会考中对于多数题目采用“分段得分”的策略实为一种高招儿。其实,考生的“分段得分”是会考“分段评分”的逻辑必然,同样也是高考评分的必然。结合这种评分标准,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应给学生这样的基本精神是,会做的题目力求不失分,部分理解的题目力争多得分。
1、对于会做的题目,要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这个老大难问题
鉴于这一情况,会考中对于多数题目采用“分段得分”的策略实为一种高招儿。其实,考生的“分段得分”是会考“分段评分”的逻辑必然,同样也是高考评分的必然。结合这种评分标准,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应给学生这样的基本精神是,会做的题目力求不失分,部分理解的题目力争多得分。
1、对于会做的题目,要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这个老大难问题
有的考生拿到题目,明明会做,但最终答案却是错的——会而不对。有的考生答案虽然对,但中间有逻辑缺陷或概念错误,或缺少关键步骤——对而不全。因此,会做的题目要特别注意表达的准确、考虑的周密、书写的规范、语言的科学,防止被“分段扣点分”。在阅卷的过程中,我们是对于考生会做的题目,更注意找其中的合理成分,分段给点分,所以“做不出来的题目得一二分易,做得出来的题目得满分难”。于是,我觉得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强调解题步骤,解题一定要规范,同时,更要重在落实。因而,我会在讲课的过程中,将解题思路展现给学生的同时,还会将解题的步骤展现给学生,培养学生规范做题的好习惯。同时,作业的批改也很重要,我们要严格按照要求及时批改作业,如果问题较多,最好能够面批面改,将出现的问题最早发现,第一时间解决。
2、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从拿不下来的题目中分段得点分。我们说,有什么样的解题策略,就有什么样的得分策略。把你解题的思考过程原原本本写出来,就是“分段得分”的全部秘密。针对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可以给学生这样一种意识:如果遇到一个很硬的骨头,确实啃不动,一个聪明的解题策略是,将它们分解为一系列的步骤,或者是一个个小问题,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尚未成功不等于失败。特别是那些解题层次明显的题目,或者是已经程序化了的方法,每进行一步得分点的演算都可以得分,最后结论虽然未得出,但分数却已过半,这叫“大题拿小分”。我们在平时阅卷或是批改作业的时候,我们要批改的更细致些,对他们做题的步骤也进行批改,对的要给以肯定,这样以来,有利于学生对于不会做的题,也能够把自己的解题过程写出来。
总之,参加这次会考阅卷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在阅卷过程中,我们都在感慨,原来会考阅卷是这样的,那么高考阅卷呢?于是又想要是能够参加一次高考阅卷就好了。其实什么事情都是这样,只要经历过,在过程中用心去体会,就会有收获。感谢学校给我这样学习机会的同时,也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学习机会,让我们青年教师尽快地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