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学院内寻访增光路变迁——高一政治备课组校本课程区域资源开发活动

更新日期: 2011年3月9日 上午12:00

我校地处海淀增光路50号,而关于增光路的历史却是鲜为人知。高一政治备课组为了更有效的开发校园区域资源、组织部分高一学生走进劳动关系学院内寻访增光路变迁。通过参观、调查、上网查阅资料,大家了解了自己的社区街道历史及其对现在发展的影响 在历史遗址探秘中感受到学校周边环境切实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每位同学切身受到爱校教育、爱社区的教育,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同学们都为学习生活在增光路上骄傲自豪。

 

 

附录:同学们在网络上查阅的资料内容

“增光路”东西长约1500多米。半个世纪前这里曾是一片荒野、苇子坑、坟地和小片菜地。东边一片俗称(明代)景王坟,西边一片俗称花园村增光路是一条建国后新开辟的道路。它的东边一片俗称景王坟,西边一片俗称花园村。几百年前,花园村一带曾是京城官吏、客商、百姓西行的重要通道。那是,北京西郊的山区,森林成片,植被繁茂。山上常有老虎等野兽出没,特别是到了冬季,大雪封山,老虎也偶然下山觅食,时有伤人事件发生。虎是人们心目中的山神,为祈祷保佑过往行人安全,就在现增光路北侧建了一座老虎庙,供奉虎神。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全国总工会组建“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曾改名“工运学院”,现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选址在花园村附近建校,在基建施工中发现老虎庙遗址,并发掘出一尊石雕老虎。石虎造型古朴,简练,虽历尽沧桑,头部也有溃蚀,但仍雄风气厚,神威凛然,经考证是原老虎庙遗物。这尊石雕老虎被学校保存至今,并于1988年在发现石虎处建亭立碑,由著名画家吴作人先生撰写了碑文,石虎被保存安放在碑厅的南侧。老虎庙这座庙宇的修建及倒塌的年代,现已无法考证。但至今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侧,车公庄大街一带仍有“老虎庙”地名,并有以 “老虎庙”为名的公交车站。

古时,马匹是人们耕作、驭使、作战的重要工具,人们对马有一种特别的情结。明、清时期,在北京现在的城八区范围内建有八座马神庙,用以祭祀马神。其中的一座庙宇,就建在增光路南侧,我小时候还见过庙前的牌楼和残墙,现遗迹早已荡然无存。解放后,在马神庙遗址上建立了一所学校,就起名为马神庙中心小学。中国水科院建院后,很长一个时期,北院的职工子弟大多在该校就读。现马神庙中心小学已升格并更名为阜成路学校。
增光路在文革以前也不叫增光路。现在的年青人,很难想象出高楼林立的增光路,在解放初期只是一条不知名的狭窄弯曲的乡间小道,两边曾是一片荒野。我记得在58年时,这里只有苇子坑、坟地、小片菜地,还有几座孤零的土山。建国后,在这片土地上进行开发建设,先后挖掘出上百座坟墓,并出土了一些文物。这些坟墓大都是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墓葬。2002年4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基建施工过程中,还发现一座辽代墓葬。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该墓进行了清理。这座辽墓坐北朝南,墓门于墓室南侧,墓室平面呈椭圆形,长约3.8米,宽约3.6米。墓室四壁用砖错缝垒砌,墓顶已塌落,由于此墓已被盗毁,故随葬品所剩无几,出土有陶碗、碟、造型奇特的罐和非常有价值的康公石质墓志一盒。由墓志文所得知,墓主人叫康文成,死于辽道宗咸雍七年(1071年),享年62岁,“往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镇国寺北街”火葬后,迁棺柩葬于燕京宛平县村祖坟西北。其生前“官衔如京使银青崇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兼殿中侍御史骁骑尉东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此外墓志还提供了详细的埋葬风水记载,对研究当时的社会情况具有资料价值。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前苏联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撕毁合同,断绝技术援助,撤走专家,给我国刚刚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 带来了极大困难。在那片曾经野兽出没的荒野———景王坟一带,由几家打草绳的合作社组建的“海淀电线厂”成立了。在国家经济建设艰难的时候,几百名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白手起家,和冶金专家共同克服重重困难,试制成功了当时苏联已经停止供应我国经济建设又急需的铁铬铝合金钢,填补了我国冶金工业生产的空白。海淀电线厂正式改建成专门生产电热丝、电阻丝、焊条钢等特殊合金钢工业原材料的“北京钢丝厂”,为我国化工、运输、军事、仪器仪表等基础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受到当时中央和北京市各级领导的赞扬和支持,成为冶金工业战线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一面旗帜,引来了各国驻华使节和来我国访问的各国元首、政府要人参观。从1962年到1965年先后有朱德委员长、郑天翔、刘仁、万里等领导来厂视察指导工作。当时, “北京钢丝厂”门前是一条土路,每到雨季,路面泥泞不堪。为了保障“北京钢丝厂”的生产运输和职工出行方便,1965年在朱德委员长的亲切关怀下,市政府及时修建了自甘家口到厂门口的一条柏油路。道路修成后,朱德委员长高兴地称这条路是为国增光的“增光路”。从此这条路就被正式命名为“增光路”。在北京市范围内,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命名的道路,“增光路”是仅有的一条,因此很有纪念意义。

  “增光路”的西边,花园村一带那里有“文革”后期,邓小平同志第一次复出回到北京时曾经住过的旧居。一代伟人的命运也和增光路紧紧地连在一起。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北京市政府对“增光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形成了一条从甘家口商场北侧至西三环,经过“北京钢丝厂”厂门,贯通了东西,大约1.5公里多长的大道,“增光路”初具规模。随后在街道两旁开辟了农贸市场,增光路两侧遍布蔬菜、水果、鱼肉、小百货等摊贩,特别是每天早晚尤其热闹,吆嚯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附近还开了许多餐馆,最有名的是十来家具有新疆风味的烤羊肉串、烤全羊、烤馕的饭馆。农贸市场的建立,给周边的市民带来了方便,但因卫生、噪音、拥堵、治安等问题,也给市民带来了诸多的不便。那时的增光路可用脏、乱、差三个字来形容。经过,市、区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不断地清理整顿、建设美化,现在“增光路”已经成为海淀甘家口地区的示范街。
  增光路西口路北有一座古香古色的牌楼,牌楼后面有一座很典雅的楼房。楼前有一个漂亮的喷水池,四周绿树成阴是个很好的休闲去处。这里就是著名的紫玉饭店。它是我国著名的农民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田雄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带领韩村河建筑队最早承包的工程。 紫玉饭店的建成是田雄同志带领韩村河广大农民沿着邓小平同志指引的改革开放之路奋发图强、勤劳致富的标志。 现在,曾有过辉煌历史的“北京钢丝厂”,已按北京市规划 要求搬迁到远郊区。在原厂址上,建成了一片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生活高雅的“中海馥苑”住宅小区。
  “增光路”西口路北,有一座古香古色的牌楼,牌楼后面有一座很典雅的楼房。楼前有一个漂亮的喷水池,四周绿树成阴,这就是著名的“紫玉饭店”,它以典雅的建筑风格,优质的服务设施,热情迎接着国内外的八方宾客,进一步提升了“增光路”的声誉。“紫玉饭店”是我国著名的农民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田雄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带领韩村河建筑队最早承包的工程。“紫玉饭店”的建成,是京郊广大农民沿着邓小平同志指引的改革开放之路奋发图强、勤劳致富的标志。  
  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更给“增光路”带来新的景观,在东口南北相对矗立起两座大厦:甘家口大厦和中建大厦,就像两个好客的主人迎接来到增光路的客人。“增光路”的两边高楼林立,有繁华的商业区,有著名的国务院幼儿园,首师大二附中、海淀实验中学、劳动关系学院、北京市大学生就业中心等教育机构。前几年,“增光路”中段自南至北,打通建成了一条直通新时代高新科技发展最前沿中关村的大道。
“增光路”是朱德委员长亲自命名的一条街道名,而且能够反映解放以来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具有象征意义事件的平常街道,大概在北京市此路为仅有的一条路,因此很有纪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