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与创新——读《觅渡》有感 |
读书,是提高教师修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党员教师获得理论自觉的有效方式。但传统的党员学习书籍理论性强,文笔生硬,实在难以彻底读完。假期我校党支部布置了读书要求,我直觉上选择了“觅渡”。因为我在教学中有很多迷茫,正在觅渡,希望自己能寻找到达彼岸的途径。
晚上掌灯夜读,不知不觉就读进去了,他竟没有让我失望。,他是一种新的"政治散文"把自然与政治、把山水与伟人融为一体,"求真、求新、求美","知人以论世,读诗以观心",用这句话去衡量梁衡的的这本书再贴切不过。你看,《特利尔的幽灵》中的马克思、《这思考的窑洞》中的毛泽东、《大无大有周恩来》中的周恩来、《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中的邓小平。在梁衡笔下写得既深邃,又耐读
她写马克思、毛泽东、瞿秋白、邓小平、周恩来,这些大人物的成功与失败、奋斗与牺牲、欢乐与悲伤的人生经历,却没有写成模式化的历史史诗,浓墨重彩在人物的思想和人格内涵,进而去追寻人生于天地之间的终极意义,去拷问一个人之于历史长河的创造和贡献价值。读着读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跃然纸上,让人走进了他们的灵魂深处,震撼心魄!
我是一名平凡的党员教师,没有上面伟人那样的惊心动魄的革命斗争,我的思想也不能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但我能做的就是对教育的坚守与改革。在当下时代各种诱惑存在,价值观扭曲前提下,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与我的教材内容的激烈冲突,我能走多远?我迷茫,我寻觅……
在《觅渡觅渡渡何处》里,我看到了一个毕生都在"觅渡",直到临死前一刻还在探究生命归宿的瞿秋白形象。秋白的一生充满了一种不寻常的悲怆之美,唯其悲怆和不寻常,才使他短暂的一生更具分量。"一个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一件事也罢了。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事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对生,秋白本来才华横溢,如果他静坐书斋,作文、绘画、行医、治印,必能真正实现他的文化价值,但他不怀才自惜,一旦民族大众需要,就以书生之躯扑向大风大浪,好像用一块纯玉代替一块石头,去堵决口。对死,秋白不追求轰轰烈烈,而以柔弱之躯,靠理性力量淡然处之。对名,秋白在生命就要画完整句号之时,偏偏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剖析一遍,向世人昭示他是一个多重色彩之人。对此,梁衡写道:"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这文章着实让没有读过党史的我,也能清晰地感到她的思想脉络,和他对党对国家的赤子之心。
掩卷暇思。走在路上,忘记起点! 是的,多少教师忙于每日的劳碌,陷入日复一日的机械课堂上,却把教育的本质,丢在一旁,走上不归之路。做一名平凡但不平庸的教师,做一名有信仰的教师,做一名走在改革前沿的教师,因为除了变革创新别无它路可行。曾记得刚刚过去的高三备考辅导的一年,每天坚守着自己的教师良知,本着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态度,一路寻觅能度过高考的成功道路。一路觅渡超越自己职业倦怠期的捷径。是因为读书,教育理论给我指出了教育研究前进的方向;是因为考研,我在不惑之年收获了再次课堂上倾听的幸福;是因为学生的成功,使我的思想在时空上无限延展;是因为学校的理解,我才拥有宁静的心境,有更多的时间反思,对过去的思想,对他人的思想而思想。我要向觅渡中的秋白,不把信仰停留在头脑中,挂在嘴边,而是飞蛾扑火般的投入到对学生和教育的研究中去,不断辩证否定自己,不断觅渡,做我校教育改革的领航人。